本頁主要為簡單介紹粵語的聲韻,若要全面了解,請參考專門的書藉。
聲調:
漢語是一種聲調語言,即是相同的聲母、韻母但不同的聲調,通常代表不同的字;而在英語等非聲調語言中,不同的聲調只是代表不同的語氣。例如,「Hello」無論用高或低音說,都仍然是「Hello」,但如果用較高音調說「食飯」,便會變成「識翻」!
雖然不同的方言,在不同的時代,也會有不同的聲調,但通常都以「平上去入」四聲作為基本聲調分類。四聲的發音特點,可用一首歌訣概括之:「平聲平道莫低昂,上聲高呼猛烈強,去聲分明哀遠道,入聲短促急收藏。」
粵語是漢語眾多分支中最複雜的其中一種。標準粵語有九個聲調:「平上去入」各分上下(或陰陽),再加一個中入。
聲調 | 上平 | 上上 | 上去 | 上入 | 中入 | 下入 | 下去 | 下上 | 下平 |
陰平 | 陰上 | 陰去 | 陰入 | 中入 | 陽入 | 陽去 | 陽上 | 陽平 | |
平仄 | 平 | 仄 | 仄 | 仄 | 仄 | 仄 | 仄 | 仄 | 平 |
例子 | 因 | 忍 | 印 | 壹 | (無字) | 日 | 孕 | 引 | 人 |
邊 | 扁 | 變 | 必 | 鱉 | 別 | 便 | (無字) | (無字) | |
夫 | 苦 | 副 | (無入聲) | (無入聲) | (無入聲) | 附 | 婦 | 扶 |
有些韻部,是沒有入聲字的,所以只有六聲。另外,原來沒有一個字,是九個聲調都有字的。
上平聲及下平聲字都是平聲字,其他都是仄聲字。
音調:
九個聲調的字分別有頗為固定的音調,如下:
聲調 | 上平 | 上上 | 上去 | 上入 | 中入 | 下入 | 下去 | 下上 | 下平 |
音調 | 工/六 | 上→尺 | 上 | 工(短) | 上(短) | 士(短) | 士 | 士→上 | 合/仜 |
mi/so | do→re | do | mi | do | la | la | la→do | so/mi | |
3/5 | 1→2 | 1 | 3 | 1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![]() |
韻部:
使用同一個韻母的字便歸入同一個韻部,以往一般用其中兩個字作為韻部名稱。例如:「依」及「時」二字的韻母都是 [i],這個韻部便叫做「依時韻」;又如「田」及「邊」二字的韻母都是 [in],這個韻部便叫做「田邊韻」。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同一韻部的字作為韻部的名,所以「田邊韻」有些人叫做「千年韻」。
粵語韻部約有五十多個,有些字數太少不常用,較常用的只有五十個。通常創作詩、詞、曲等會要求部分字須押韻,即屬於同一韻部,但由於一些韻部字數不多,不便創作,所以有時亦會容許數個唸來相近的韻部通用,稱為同轍。例如:「依時」、「書娛」、「追隨」、「曦微」諸韻通用;又如「田邊」、「添奩」、「圓圈」各韻亦可互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