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音起源

關于南音的起源,有多個說法。有人認為是由外地(如江、浙等地)傳入,也有人認為是本地產生的;有人認為是先有南音,再發展成粵謳、木魚、龍舟等歌謠體;也有人認為南音是在木魚及龍舟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。目前仍未有統一的說法,尚待研究人員發掘更多證據。

由於本網並非作學術研究,所以並不列出各說法的理據,只是將個人認為最可靠的說法寫出。

明朝時已有木魚歌的記載,當時是可以有樂器伴奏的,和現在不同;南音此名則是清中葉後才有。

     明 ----> 清中葉 ----> 現代
有伴奏:    木魚        南音
無伴奏:    木魚        木魚

南音、木魚、龍舟,幾個曲種體制相若,同樣曲詞,可用任何一種曲式唱出。只是南音較多七言句,叮板較嚴格;木魚、龍舟多散句,自由拍子。現在木魚多是清唱的,龍舟則用小鑼小鼓伴唱,只有南音有較豐富的音樂伴奏。

唐健垣示範南音唱大鬧梅知府 Play

唐健垣示範木魚唱大鬧梅知府 Play

唐健垣示範龍舟唱大鬧梅知府 Play

唐健垣解釋龍舟及木魚唱客途秋恨 Play


自清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,是地水南音的光輝時代,但歷史巨輪不斷向前,是誰也沒法改變的。自二十年代歌壇的興起及粵曲白話化改革,便開始了和南音的直接競爭;1935年香港禁娼,使南音的生存空間大為減少;五十年代麗的呼聲的出現,使人們多了日常娛樂的選擇;六十年代歐美文化的滲入及七十年代電視及電影的普及化,最後令地水南音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絕跡。若非南音已經寄存在粵曲中,再加上一些南音愛好者的堅持,恐怕今天可能已完全消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