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格式
- 早期瞽師演出南音,多使用古箏、椰胡及拍板伴奏。當然視乎演出者,亦可使用其他樂器。他們為了增加收入,只好用最少的伴奏,通常其中一人身兼數職,口唱、右手彈箏、左手打拍板,另一人則拉椰胡。現在能這樣一身兼數職的人已很少了。
- 這個組合已是最起碼的了,若果沒有了椰胡伴奏,好像1975年榮鴻曾博士為杜煥錄音,只有杜煥一人,沒有了何臣的椰胡,雖然從保存文化及學術研究角度來說,是莫大的貢獻,但若從音樂欣賞角度來說,確是有點美中不足。
- 現代演出南音,會使用較多的伴奏,如秦琴、琵琶、洞簫等,使音樂效果更豐富。若果在粵曲中演出,則會使用樂隊中本來有的樂器,如以揚琴代替古箏等。
- 南音伴奏所用的旋律,有分固定及不固定二種。固定旋律包括板面(即樂曲開始時的前奏)、過序(即段落間的間奏)、拉腔(句子尾特別設計的唱腔)、句間及頓間過門等。唱詞的伴奏旋律則是不固定的,視乎所唱文字的聲調而定。
- 南音常用的板面有正線短板面、乙反短板面、正線八板板面、乙反八板板面(暫時只見於粵曲中)、十板板面等。
正線短板面 譜 
乙反短板面 譜 
正線八板板面 譜 
正線八板板面尾句轉乙反 
十板板面 譜 
特別南音板面(劉就南音板面變奏) 
- 由於這些板面旋律優美,所以有時也會填上曲詞來唱的。
- 南音用的過序,有時可直接使用板面代替。而專用的過序,則有乙反合字單序及雙序、地水南音專用的無限序等,還有一般只用於曲末的尾序。
乙反合字單序 譜 
乙反合字雙序 譜 
地水南音無限序(其中一例) 譜 
正線南音尾序 譜 
- 南音拉腔通常出現在下平聲句子(即第四句)結束時,用於正線句子的拉腔只有一個短腔。用於乙反句子的短腔(分低及高)、中腔、長腔等,時值分別是二拍、六拍及十拍。還有地水南音專用的拉腔。
|
音樂 |
唱段(全句) |
正線短腔 譜 |
 |
 |
乙反短腔(低) 譜 |
 |
 |
乙反短腔(高) 譜 |
|
 |
乙反中腔 譜 |
 |
 |
乙反長腔 譜 |
 |
 |
地水腔 譜 |
|
 |
地水南音唱者喜在拉腔時重複部分文字,這在戲曲南音中便較少見了。
- 還有一個特別的拋舟腔(可分高及低,但低的暫時只見於粵曲中),用於乙反樂段。通常是出現在下平聲句子(即第四句),先唱半句,然後拉一個高腔,經過三次伴奏樂句後,再在低音區重唱這半句,然後再按普通唱法唱完下半句,結束前亦可選擇再拉短(常用)、中、長腔。
拋舟腔(高) 譜 
間中拋舟腔也會出現在其他句子或有其他變化。
- 還有一些其他瞽師所用的特別板面、過序、拉腔,如劉就、陳鑑等。
劉就板面 
劉就拉腔及過序例子 
陳鑑(平腔)板面 
陳鑑(平腔)拉腔及過序例子 
其實每個瞽師都可以有自己的創作,只是因沒作有系統紀錄,很多都失傳了。
- 句間及頓間過門也有一定的旋律,但這些旋律有很多變化,所以只能說是半固定,這裏也只能舉一些較常見的例子。這些過門可分三種:頓間過門、上句尾過門及下句尾過門。
- 以一般慢板唱法為例,一個七字句共唱八拍。七字句大多分為前四字後三字兩部分,每部分唱四拍(即一板三叮);前後兩部分各有兩種較常用的分頓法如下:
前半句 後半句
X 、 、 L X 、 、 L
1. 字 字 字字 A 字 字 字 B
2. 字字 A 字字 A 字字 A 字 B
上面標示A或B處便是唱者停唱,由音樂過門的地方;其中A是用頓間過門,B則視乎七字句平仄而定。若句子末字為仄聲字(即四句格式中的第一、三句),則用頓間過門;若句子末字為上平聲字(即四句格式中的第二句),則用上句尾過門;若句子末字為下平聲字(即四句格式中的第四句),則用下句尾過門。
- 過門實際所奏的旋律,則視乎調式是正線還是乙反而有不同。若是正線唱段,三種過門的旋律較為固定。
頓間過門 
上句尾過門 
下句尾過門 
有時可以加減一些裝飾音,又或者唱者拖腔較長、或是襯字較多時,會將過門縮短,但基本上變化不大。惟地水南音則會有較大變化,很少每次都用同一個過門旋律。
- 若是乙反唱段,三種過門的旋律則可以有很多變化,以下只能各舉一例。
頓間過門 
上句尾過門 
下句尾過門 
- 實際唱詞的伴奏,則沒有固定旋律,視乎文字的聲調及唱者的唱法而定,事實上每個樂師也可以有不同的伴奏法,高手便能做到聲樂配合,水乳交融。
- 最後強調的是以上所列舉的各種旋律,並非一成不變,演出時樂師可以有較大程度的發揮空間,靈活的作出改動(尤其是地水南音),當然最重要的是能否做出吸引聽眾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