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腔南音特色

平腔南音可算是地水南音的一個流派,兩者有不少的共通點,但亦各有特色。以下主要介紹平腔南音和傳統地水南音不同的一些特點。

由於網主能聽到現存的平腔南音錄音不多,認識有限,所得的結論亦不免有偏差。雖然製作此網頁時能有機會向陳麗英老師請教(衷心感謝!),唯是網主資質所限,相信錯漏仍是難免,希望各位不吝指正。

  1. 現時可聽到的平腔南音演唱及流傳的錄音以叙事曲為主,故事性強,較少有純抒情曲。
     
  2. 一般只有唱,較少用口白。
     
  3. 唱詞較為口語化,亦會使用一些俚言俗語。
     
  4. 講究吐字發音,聽者無須看曲詞也能清楚了解內容,間中也會用西關口音。
     
  5. 部分句子會用較多襯字。在一拍中唱五、六個字是常見的(地水南音則多只唱一至三字,四、五字已較少見)。以《閔子騫御車》中的曲詞作例。
    這個是一拍唱七個字: 
    還有是二拍共唱十二個字: 

    曲詞中還可找到其他例子。
     
  6. 另一方面,每拍只唱一字的例子也不少。利用强烈緩急對比,製造戲劇效果。
     
  7. 平腔南音有自成一格的板面、過序、拉腔、過門等,和地水南音所用的不同,變化也比較地水南音少,但這可能只是因流傳的錄音不多所致。
     
  8. 演唱平腔南音時,為了營造緊湊氣氛,一般較少拉長腔及過序。
     
  9. 平腔南音演唱時,有時會把一個七字句的每一個字,都用一拍來唱,這在地水南音演唱來說,是很罕有的。如在《周氏反嫁》中的開頭: 

    這種編排必須有很高技巧,否則很容易便會變得呆板。你可聽聽唱者如何用不同的唱法及拖腔去演繹每一個字。

     
  10. 南音一般規定會用四拍唱出一個七字句(慢板時則只唱半句)。地水南音演出較自由,若聽瞽師唱南音,有時每句(慢板時則半句)會多唱一、二拍,至於少唱一拍的也有,但例子極少。平腔南音演唱,雖然也是以四拍唱出一個七字句(慢板時則半句)為主,但唱少些拍子的情况也不罕有,即中板時一個七字句唱三拍,慢板時則唱六或七拍,故此聽時會有一種明快及緊湊的感覺。以《閔子騫御車》中的曲詞作例:

    這是慢板的例子: 

    這是中板的例子: 
     
  11. 唱者很多時要同時演繹多個不同的人物,利用不同的聲調、語氣、節奏等等,刻劃出每個角色的特質。如在《大鬧梅知府》中,唱者便要扮演「碧容」、「瓊嬋」、「卿彩」、「夫人」、「衙差」、「梅知府」、「叙事人」等多個角色。
     
  12. 演唱者很多時會因應人物特點、情節、感情等改變調式、節拍、速度。突然的轉變而又能做得流暢,非有高超技藝不可。
     
  13. 由此可見,演唱平腔南音一點也不容易,技巧要求高不在話下,對藝術修養更加講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