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音分類

傳統上,由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演出南音,形成不同的演出風格,依此分類,有地水南音、戲曲南音及老舉南音等。

「地水」原是卜卦術語,由於過去失明人多以占卜為生,故被稱為「地水佬」。地水南音即是失明人士(尊稱瞽師)所唱的南音,亦是較傳統及正宗的南音。

老舉南音意指妓女所唱的南音,現已失傳。

原本粵曲是用舞台官話唱的,和南音沒有甚麼關係。但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,粵曲逐漸使用廣府話演唱,便有藝人在粵曲中加插一段南音,和梆黃、小曲等交替使用。由於粵曲藝人的演唱風格和瞽師有所不同,所以便有戲曲南音(又叫粵曲南音、戲台南音、戲棚南音等)之分類。

本網站內容,以地水南音為主,亦會論及戲曲南音。

地水南音及戲曲南音比較

若從唱腔及音樂等區分,還有所謂颺舟南音、平腔南音、苦喉南音、雅詞南音等類別。


若從內容區分,有叙事及抒情二種。叙事曲較著重生動活潑、情節交代清楚,多用口語及特別聲音效果。抒情曲講究文詞典雅、腔韻精細、人物感情能夠充分描寫等。